李曉雯
現任台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總監、台灣藝文空間連線TASA協會理事。主修文化觀光與博物館管理,曾在Museum of Texas Tech University、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任職,於博物館界工作逾15年。2011-2017年任職於竹圍工作室、2017年起任職於台北國際藝術村,研究藝術進駐國際趨勢,並執行藝術村營運,長期參與地區性的環境藝術行動,試圖以藝術進駐方式開啟地方與國際的連結,倡議公眾共創地方共識、激發想像力。
後疫情時代藝術駐村
各國藝術駐村計畫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藝術家們無法前往原定國家、城市進行實體駐村計畫,為了讓藝術駐村計畫能夠持續進行,台灣政府及民間藝文組織積極推動線上藝術駐村,透過網絡線上直播,打破區域限制,連結了更多不同國籍的藝術家在線上交流。
台灣藝文空間TASA連線協會理事兼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總監(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李曉雯表示,因為疫情的關係,促使團隊衍生出一套後疫情時代藝術駐村方案,以便讓藝術駐村計畫持續進行。
她指出,疫情前接受國外藝術家申請藝術駐村,因為疫情各國加強出入境管制,因此計畫從原有的國際交流轉向國內交流,專注於提升國內藝術家的交流,讓在地藝術更活化。
「再來就是把實體駐村轉向線上(虛擬)駐村,兩地藝術家透過網絡當地居民交流、田野調查、收集資料等,並在各自國家進行創作後,再交換把彼此作品在各自的城市進行展出;最後一項方案就是把一切的實體活動轉向線上活動,包括分享會、講座、成果發表、展出等以線上方式進行。」
李曉雯說,雖然人的溫度無法透過冰冷的科技傳達,但轉為線上後,卻打破區域限制,每一次的線上活動都能吸引來自各國無論是否曾參與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計畫的藝術家參與,成為藝術家們互相交流、共享創作經驗的平台。」
「在疫情期間,各國關閉國門,台灣也一樣有出入境控管,因此我們將AIR TAIPEI國際徵件以及AIR TAIPEI交換兩項計畫暫停;但卻新增4項新計畫:城南駐村、平權議題、鏈上駐村及拉丁美洲交流計畫,前三項以國內藝術家為主,最後一項則是台灣與拉丁美洲藝術家透過線上交流各自的藝術創作。新增的每一個項目都是以線上與實體並行方式,都獲得國內外同好的踴躍參與。」
李曉雯表示,在2000年以前,藝術村、藝術進駐的定義是專門運作的組織,為藝術家的創作研究提供時間、空間和支持,讓藝術家進入一個充滿鼓勵和友誼的創作環境,一切都以藝術家為中心。
2000年後,藝術進駐又有了更深一層的定義,即能為藝術家和其他創意專業人士提供時間、空間和資源,讓他們得以在各種類型的領域中,個體式或群體式的工作,獲得更多、更深、更高的反思、專注。
而隨著時間、創作環境的進步,藝術進駐的定義也越來越多樣性,甚至是跨領域,而藝術家已非單一主體,而是進駐地點的整個社區及人事物,尤其是現在群眾越來越看重的「在地文化/在地精神」。
李曉雯說道,其負責的兩個項目「臺北國際藝術村」和「寶藏巖藝術村」,雖然都是藝術進駐,但卻是完全不同性質。臺北國際藝術村成立於2001年,由市政府文化局將閒置的養護工程處辦公室舊址活化,並導入藝術進駐的概念,讓該空間轉型為國內外藝術家創作和生活的聚落,成為臺灣第一個公辦藝術村。
後者在2009年,由違建眷村轉型活化的歷史建築群「寶藏巖」,設立藝術家與居民「共生」模式的藝術村,藝術家們透過觀察,或與在地居民互動、田調等,進行各種類藝術創作,並與台北國際藝術村整合營運。
台北藝術進駐計畫長期合作國際夥伴有:日本Tokyo Arts and Space、日本Bank ART 1929、韓國MMCA Goyang、韓國Openspace Bae、新加坡Grey Projects、英國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CFCCA、泰國國際藝術大學Silpakorn University、法國南特Le Unique 國立當代藝術中心、加拿大魁北克交流計畫、英國Platform Asia X Arts Catalyst及香港Art Next 新藝潮藝術博覽會;每年都各別會有11至14位的台灣藝術家出國,或國際藝術家來台交換駐村。
李曉雯受邀由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主辦,由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主辦,Think & Tink思造坊聯辦,雲手文創基金會策劃執行的第56場【Tea Philo哲學茶席】E-講座,擔任主講人,講題為《後疫情時代藝術駐村》。
並與主持人婆羅洲美學實驗室(Borneo Laboratory)策劃人及馬來西亞思造坊創辦人張文婷對談,分享營運藝術村之經驗,並重新檢視藝術進駐的本質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張文婷(婆羅洲美學實驗室創始人、Think & Tink思造坊創辦人)
2022年8月13日(六)
晚上8時 – 9時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