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汝
現任兩廳院藝術總監,曾任兩廳院主任室秘書、副總監及代理藝術總監,參與推動兩廳院法人化與組織改造等多項工程。曾於臺灣多個表演藝術團隊及教育機構任職,含雲門舞集、擊樂文教基金會、台北市藝術管理學會,臺北藝術大學等。她也投入公關媒體領域,為國內少數橫跨「產、官、學」經歷之藝術經理人。
兩廳院的共融之路
臺灣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認為,任何單位機構在推行新政策時,尤其是要將政策推廣普及化,必會面對各種執行上的困難,但可以從較為容易執行的政策下手。
她指出,臺灣國家兩廳院成立至今,成長周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87-2003)是「求生期」(Survival Period)。在落成初期,開拓臺灣表演藝術朝往專業化前進,並以帶動藝文生態發展、培養觀眾為使命,將「節目演出」設定為場館唯一核心,並大量引入國際重要節目。
第二階段(2004-2019)是「維持期」(Maintain Period)。2004年,兩廳院成為行政法人機構,借重專業團隊,在執行公共政策的原則下,思考如何經營國際級場館並與生態維繫正向互動關係,將「節目演出」設定為場館核心外,再輔以「周邊服務」,開啟觀眾專業服務,並大幅改善硬體規劃。
第三階段(2020-)是「影響擴散期」(Inevitable Period)。創造文化與生活對話的機會,提出「節目演出」、「學習推廣」、「場館管理」三大方針,帶動產業正向發展,成就「亞洲具指標性的文化品牌」(A Cultural Brand of Asia)。
劉怡汝表示,如今進入第三階段的兩廳院,其發展共有四個核心價值,即People(人人共融)、Digital(數位智慧)、Organic(有機思考)和Mobility Across Borders(界線流動),系統性與策略性的形塑兩廳院未來願景。
「我們希望兩廳院能作為藝術共融、文化平權的指標場館;更是
數位文化的實踐場館;也是創意工作者的支持場館,最後最重要的是亞洲重要共製與交流的創意樞紐,這都是我們管理團隊努力的目標。」
她指出,兩廳院不僅持續攜手臺灣藝術家開創作品與創意想像,開拓許多國內外夥伴交流網絡。檢視場館與藝術、社會的互動關係,理出場館在成長週期的各項階段,並想像未來兩廳院於臺灣生態中、國際間應校準的方位。
劉怡汝認為,人人共融並非社會公共福利,而是基本人權。藝術表演更應是如此,因此,欣賞藝術不只是特定群眾的特權,而是每一位民眾的人權,其中也包括身心障礙的弱勢團體,這也促使兩廳院在提升硬體設施,增設更多的無障礙空間之餘,也提供各方面的視聽導覽解說,透過導覽員的文字敘述,視聽障礙者對活動表演有更好想像。
她解釋道,兩廳院在2019年引進輕鬆自在場的概念邀請拉縴人男聲合唱團與指揮拉斯姆斯共同演出《從理髮廳走出來的拉縴人》。
「輕鬆自在場(Relaxed Performance)是一種共融式的表演藝術體驗,鼓勵不同群體的觀眾放下包袱,讓身心在最放鬆的狀態下欣賞表演藝術;除了特別調整易刺激感官的聲光演出效果外,觀眾也可以不必介意發出聲響和擺動身體,必要時也能自由進出座位席,並於場外準備休息區,讓有需要的觀眾使用。」
劉怡汝於上周六晚上8時受邀由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主辦,雲手文創基金會策劃執行的【Tea Philo哲學茶席】E-講座,擔任《兩廳院的共融之路》主講人,分享台灣兩廳院秉持共融精神,改善及提升軟硬體設施,讓社會上更多不同群體都可以踏入兩廳院欣賞藝術表;本場講座會主持人則為共享空間專業舞團助理藝術總監暨資深舞者林弘捷。
兩廳院除了一般導覽外,還提供「觸覺導覽」和「手語導覽」服務,觸覺導覽將引導觀眾觸摸輔助模型,加深視障朋友對演出舞台的空間理解。而手語導覽由聾人翻譯與聽人手語翻譯合作,呈現更視覺化、生動,符合聾人需求的手語導覽。
劉怡汝說,兩廳院兩廳院提供斜坡道、無障礙電梯、無障礙洗手間及專用停車位等無障礙設施,使用輪椅或行動輔具的朋友也可以在出發前參考,更能夠毫無顧慮地前來兩廳院;同時,電梯備有語音系統及點字設施,也非常歡迎導盲犬,視障朋友可以輕鬆地抵達各樓層。
「除了身障者外,我們也考慮到身為爸爸、媽媽的劇場迷,因為看顧孩子的關係,而一再錯過自己喜愛的演出,所以我們增設了托育服務, 於2019年正式啟用托育服務,觀眾購買兩廳院主辦節目一張,可於該場次托育一名4到8歲的孩童,由專業師資安排戲劇、繪本、律動等陪伴孩子。」
最後,她在講座會上一再強調,任何革新都會面對大小困難,但可以挑最易入手或執行完成度較高的小難題開始,比如先從硬體進行提升,再逐步針對特定群體進行軟體設施的改善,共融不是口號,而是人人平等享有的人權,民間機構都可以將其完整落實。
林弘捷(共享空間專業舞團 助理藝術總監/資深舞者)
2022年6月25日(六)
晚上8時 – 9時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