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劭‧法努司
懷劭自1991年起開始從事原住民族樂舞展演,至今已累積逾30年。所參與的族群樂舞製作已超過10個部落以上,是當代原住民族樂舞發展的指標之一。 懷劭帶領原舞者,秉直「堅持傳統」的精神,將部落的文化與祭儀搬上舞台,更使國際看見台灣原住民族之美。除了樂舞文化的的分享與展演,懷劭也致力於教育與傳承,透過平時在高中、大學等多所學校授課,培育原住民族青年學子認識自身母體文化,也讓有興趣之外族學生共同學習屬於台灣的珍貴文化資產。
Kakitikiting 手牽起來—原舞者30的山水夢+
台灣原舞者藝術指導懷劭‧法努司累積了30年的原民文史田調經驗,認為「真誠的心」是建立人與人間信任的重要元素。每一次的田調採集工作,每一位團員都是秉著誠心走訪每一個原住民部落,用心向部落長老學習。
台灣原住民族群從最早的九族,後來逐年發現原民族群,至今台灣政府登記遍布台灣的原民已有十六族。每一族又有大小不同的部落,族與族、部落與部落之間都有很高的藩籬,各自都有專屬的部落樂舞、祭祀、文化和生活習俗,所有的祭祀、文化習俗都只傳承給自己部落的族人,絕不外傳。
懷劭說,由於原住民的傳統樂舞都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有的歌謠舞蹈都是原住民生活的縮影,尤其是跟原住民的祖靈信仰更是緊密不可分割;因此,有很多的禁忌,不是有關祭典不可唱誦、甚至不可將之外傳給外族人。
他指出,原舞者團員來自於台灣各個不同部落的原住民,包括台東阿美族、台東卑南族、花蓮阿美族、苗栗泰雅族、屏東排灣族、屏東魯凱族、高雄魯凱族、布農族等。一個傳統原住民部落要接受這群來自陌生族群部落的團員,部落長老和族人自然會有質疑,甚至會產生排斥。
他解釋,進入部落前都會先透過接觸部落的意見領袖,然後再藉由他們聯繫,但部落族裔之間的藩籬很高,要花時間常駐;去田野採集時要抱著誠心及誠意,若部落族人不允許演出,即使採集後也不會做表演。
「所以原舞者在籌備一場演出,所花費的時間至少一年半至兩年,將不同部落族群的的傳統習俗內化。尤其是舞者本身都來自於不同部落的原住民,因此舞者在身分轉換中也要下功課。」
他舉例道,演出《矮人的叮嚀》前,團員們隨人類學家胡台麗到新竹縣五峰鄉大隘村進行田野採集,跟著賽夏族人學習矮人祭典的祭歌。
「剛開始接觸族人時,長者們表示不願意傳授祭歌,原因是幾個只能在特定時節吟唱,這是族人與祖靈溝通的一個儀式,不能隨意演唱,但團員們誠心跟族人學習,跟著負責祭典的族人們一同生活,觀察、學習並紀錄整個祭歌,不斷練習,族人被大家的努力打動,教授了相關傳統祭典的細節,最後也成功編制了矮人的叮嚀這部作品,長者囑咐不能演出的段落,就會謹守承諾不編入演出。」
「賽夏族的矮人祭最後得到的是好的結果,成功徵得族人的首肯;較後進入綠島採集達悟族的樂舞則是面對比較大的阻力,但值得慶幸的是順利進行田調採集的工作,只是不能作演出。」
「原舞者」於1991年由一群長期離開原住民部落的年輕朋友組成,並在部落長者及人類學家的協助下,透過田野調查,實際參與學習原住民歌舞藝術,並將學習成果推廣演出;希望結合更多關愛文化藝術的朋友接近、瞭解原住民豐富的人文世界。
懷劭表示,原舞者一直在做的不只是舞台表演,而是進行田野學習,包括採集與學習的部分,由學者專家依個別族群不同的文化 背景,依祭儀典禮發生時間地點的不同,擬定個別的田野採集計畫, 由團員實際參與瞭解觀察部落的祭儀。
「透過用文字、錄音、錄影記錄 祭儀中所呈現的各族群歌舞文化,整理為學習教材。並延請族中長者實際教導,也將原舞者跨族群學習的過程作為記錄,作為日後原住民歌舞學習的重要參考。」
他說,原舞者成立至今30年,接下來的第二個30年,要繼續將田野採集的成果,內化後轉換為舞台上的演出,讓原住民文化繼續在台灣發光發熱。
他於上周六晚上8時受邀由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主辦,雲手文創基金會策劃執行的【Tea Philo哲學茶席】E-講座,擔任《Kakitikiting 手牽起來—原舞者30的山水夢+》主講人,分享走入台灣原住民部落進行田野調查的經驗;本場講座會主持人則為華族舞團《麒舞者》創辦人郭少麒。
另外,邵懷也分享原舞者歷年作品,包括創團首部作品的《山水篇》呈現了居住台灣最高山鄒族和最靠近太平洋阿美族的樂舞;《懷念年祭》則是呈現卑南傳統年祭的面貌;VUVU之歌-排灣族古樓樂舞;牽INA的手-阿美族太巴塱部落樂舞等。
原舞者一直以來秉著「堅持傳統」的精神,將部落的文化與祭儀搬上舞台,更使國際看見台灣原住民族之美。
除了樂舞文化的的分享與展演,懷劭也致力於教育與傳承,透過平時在高中、大學等多所學校授課,培育原住民族青年學子認識自身母體文化,也讓有興趣之外族學生共同學習屬於台灣的珍貴文化資產。
郭少麒(馬來西亞編舞家、麒舞者創辦人)
2022年5月21日(六)
晚上8時 – 9時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