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夢涵
偶戲工作者,從事偶戲創作與劇場面具等設計製作工作。近年與陳佳豪成立 【偶人工作桌】,結合了當代偶戲的實驗、創作與傳統偶戲的操作技巧,進行小型偶戲創作。
當代戲偶製作美學
臺灣偶戲工作者梁夢涵2小時線上分享製偶經驗,讓大馬聽眾初步踏入偶戲的世界,對偶戲有基本認識,以及瞭解戲偶從無到有的製作過程。
梁夢涵為臺灣偶戲工作者,從事偶戲創作與劇場面具等設計製作工作。近年與陳佳豪成立劇團「偶人工作桌」,結合了當代偶戲的實驗、創作與傳統偶戲的操作技巧,進行小型偶戲創作。曾參與《種小孩》、《繭》、《箱子裡的倒影》、《小墨與狗》等多部作品之創作及演出。
她表示,現代“偶”在偶戲中即是有生命也可以是無生命的角色,可以做為一個穿梭在有無生命之間的媒介,並透過這個媒介展現創作者要表達角色的心理狀態或各方面,由於偶的這種雙種的“身份”,可以讓觀眾在觀看的時候,擁有充滿無限的想像空間。
她說,偶也可以拿來當做某些象徵符號,在表演時,會透過偶與操偶者的互動中,傳達出偶代表的意義,而操偶者對於偶的角色又具有何種意義?在表演過程中,兩者之間的關係從外在形體的大小、模樣、肢體操作詮釋、如何引導觀眾等,給予觀眾非常大的想像空間。
她認為,製偶師本身必須會操偶的基本技能,因為偶製作完成後,製偶師必須先操練一輪,確保偶的四肢及身體各部位關節能夠流暢操作,以及偶的堅硬度,因此懂得操偶的製偶師才能夠製作一只好操作的偶。
「製偶的第一步驟就是要先決定角色,接著就要決定形式,偶有很多種形式,其中包括鐵枝偶、執頭偶、懸絲偶(提線偶)、手偶(布袋戲)等。」
她說,一般會先與導演討論偶的形式,如果是全新的形式,就得討論如何發展,怎麼跟演員或操偶師怎麼發展這個偶的類型和角色。
梁夢涵繼續道,決定形式後,就得制定偶的尺寸、規格,而偶的規格就與演出場地的空間面積有非常大的關係,舉例在大的劇場空間表演,但偶的尺寸很小,就得考慮到是否要架設即時投影,而即時投影是否會影響現場觀眾的觀感,所以製偶師在開始製作前也得了解表演場地的空間大小。
「因此,製偶師在開始製作前得先親自場勘演出的劇場空間,再決定偶的尺寸,目前,在台灣的偶戲劇團都是在大的劇場演出,我接到的製偶案子大部分都是中大型或真人比例的偶。」
她與上周六晚上8時受邀出席由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主辦,雲手文創基金會策劃執行的【Tea Philo哲學茶席】E-講座,擔任《當代戲偶製作美學》主講人,線上與大家分享製偶經驗。
梁夢涵表示,偶的風格除了會與導演從劇情腳色的需求進行討論外,其實製偶師也會直接影響偶製作出來的風格,她以自己為例說到,合作過的劇團給她反饋,指她製造的偶,風格都特別強烈。
「另外偶的製作材質非常多元,可以單元材質(舉例:木頭)、混合雙材質(舉例:黏土木頭),甚至是多元材質,其作品中就有利用回收物作為製偶材料,其中包括用燈管製成喉嚨,因為有一場偶要進食的戲,所以也製作了胃袋。」
她也指出,製偶師也要幫偶上色,透過利用顏色加深偶的輪廓及特色,製偶師也可以在偶身上增設小機關,讓偶操作起來更生動,更能加強觀眾對角色的想像。
梁夢涵表示,偶在戲裡的表現是很抽象詩意,不是那麼寫實,演出時不會讓偶一直說話,製偶師在製作時,也不會特別設計嘴巴說話的開合機關,反而會把偶的表情設計成中性表情。
她解釋,偶的喜怒哀樂的情緒會根據個性去設計偶的五官,為了豐富偶的五官表情設計,平常生活中她會不斷觀察路人的五官及臉部表情,這對她設計偶的五官非常有幫助。
她也提醒,在製偶時,要避免偶的顏色與背景相近,事先會與舞台設計溝通,了解舞台的色系偏那一類,然後再決定偶的用色,避免偶與背景顏色類似而被背景強調焦點,觀眾也會無法聚焦。
「再來就是要考慮戲偶的重量,這是操偶師非常注重的一環,這會影響到操偶師現場演出的表現,偶太重操偶師的負擔也會很大,偶的重量也不能太輕,太輕整隻偶在操作時會呈現出一種晃動的狀態,不夠寫實,因此製偶師必須拿捏好比例,哪些部份需要重量,那些部份可以減輕。」
她分享道,製偶師會在偶的髖部和腳掌加重量,主要是偶在演出走路時,不會因為髖部太輕而連帶整個身體跟著搖擺晃動,偶的動作型態會比較好看及順暢,觀眾觀感才不會受干擾。
梁夢涵表示,製偶師不只是幕後製作戲偶而已,在製偶的同時必須兼顧許多細節,包括與人(道演、操偶師、舞台設計、燈光)的溝通,現場勘景、對劇場空間及觀眾的掌控等,都是構成製造一隻好戲偶的條件。
本次講座,大會更邀請馬來西亞潮州偶戲第四代傳人吳慧玲以及偶戲導演鄧壹齡擔任主持人,與梁夢涵進行交流,讓講座充滿更多火花;現場聽眾也非常踴躍發問,梁夢涵都親切地給予解答,也為2022年首場線上講座畫下圓滿的句點。
鄧壹齡(劇場導演)、吳慧玲(潮州偶戲第四代傳人)
2022年3月19日(六)
晚上8時 – 10時